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搖曳的竹林、映入眼簾的星星燈火,一一在望。在浙江莫干山有一個歷經百載的兩層老屋,為當?shù)孛窬拥湫偷?strong>夯土木構。由于年久失修,內部結構局部塌落,外部夯土圍墻也由原先的白色石灰粉刷,剝落成它原本的顏色。
考慮到老屋在村里為數(shù)不多,斑駁的夯土墻以及木結構盡管老舊,卻是宅子乃至整個村子過去的印記,代表著它的價值。那么,如何在一個小尺度的老宅中兼顧現(xiàn)代居住的舒適度和傳統(tǒng)文脈的延續(xù)性?
經過實地勘察和測繪,設計者決定拆除已經腐朽的外側檐柱以及向外傾斜的西側山墻的二層部分,保留尚且完好的主體結構及其他全部夯土墻。
新增加部分主要是作為承重:混凝土框架、屋頂鋼屋架。緊貼夯土墻邊下挖基礎梁,并在夯土墻內側砌磚墻,作為新的建筑圍護以及輔助結構承重,這樣夯土墻和木結構不再參與建筑承重。為了防止已經向內傾斜的夯土墻倒塌,將新建屋頂向外伸出避免夯土墻受到雨水侵蝕,另外夯土墻內側通過增加橫向鋼撐來“扶持”其不向內部倒塌。
老屋夯土墻和木構得以完整保留,所謂土生木長,終得恣肆在空間中綻放。土與木這兩種溫暖的材質本身就使得老屋充滿鄉(xiāng)土的味道,質樸而雋永。新加的部分則讓土木原本的色澤更添溫潤。
因老屋光線昏暗,借著鑿除二層斜墻的機會,將西側山墻上部打開,讓光線充沛進入老屋,高窗仍然阻隔視角,內外不至一覽無余。在夯土墻和客房之間,用一道玻璃墻間隔,以燈光射亮夯土墻面,既增加采光,又使著重呈現(xiàn)出夯土墻。體驗者退而觀之,同夯土墻拉開距離后,年代似水的追憶感便油然而生,動靜間可“發(fā)思古之幽情”。
在樸之原的上千項目案例中,大空間的空曠往往啟發(fā)人內在的心性,小空間則充滿坐臥起居的生活性。當我們處于這樣一個內向的小空間里,隨著注意力或點或面被聚焦,可能會產生較強的感應,如時空穿越一般,夯土墻于是得以重新定義。所以,在這樣的夯土老屋,不妨對壁而觀,然后契機打通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注: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