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民宿、民宿。新的時代來了,民宿再次以黑馬角色躍入人們的眼瞼。它可以是
夯土墻古老民居的修繕一新,可以是偏僻之地的深宅大院,可以是廣袤鄉(xiāng)土上的任一座房子,關鍵的一點,它有著滿足人們吃穿住行的一切必備元素。
民宿建造的流行手法,若要達成文化底蘊,必得有
夯土墻、竹木、石瓦等節(jié)點性傳統(tǒng)材料的植入。如無,可帶仿木仿石構件,或木紋竹紋清水混凝土墻面,以襯鋼材、玻璃等現(xiàn)代材料的硬冷,綜合凸顯富有現(xiàn)代性+藝術美+歷史文化底蘊的民宿特色。
建筑,經受歲月的沉淀,在時光中變得醇厚。這一座
夯土墻民宿,不缺乏故事。它腳下這片土地的最早主人,是北宋末年一位將軍,為金兵所敗,于命無可忍之際,與家人流落在這荒山野外,慢慢置起土墻茅屋。
起初,將軍只是落個溫飽,好在擅讀詩書,避世農耕之余,便教授子侄讀書。
將軍落難至此,頗有臥薪嘗膽之志,子侄輩倒也爭氣,不僅書讀得好,男子個個長得氣宇軒昂、光明磊落,女子也是秀外慧中,琴棋書畫無所不能。
文化的力量真是無窮無盡,百年倏忽而過,將軍一族人丁興旺,飽學之士輩出。這一片山地也被開墾得山花爛漫,樹林成蔭,原先的
夯土墻老屋成了一片莊子,新起的房子高門大院,一進又一進,隨后數(shù)百年至清末,族中進士舉子接二連三。
詩書耕讀傳家,如今散落在山鄉(xiāng)的故宅,已不及千平。設計的靈感來自一座殘破廢棄的夯土墻老房圍合而成的院子,設計師根據(jù)鄉(xiāng)土文脈、山地及森林肌理,重新思考、定義和塑造新舊關系,民宿首要是與周邊環(huán)境巧妙融合,纖細而微,以表達對場地的尊重。
設計的場景是:來客踏著青石板,伴著清風拂過竹林的聲響,路過一湖碧水后,望見路邊那拙樸夯土老墻,料得民宿即在眼前,慢走兩三步,卻是驛站、書屋和藝術館,彬彬有禮地接著來客,落座,上茶,嘮嗑……,春風撲面,如同經歷一場自然的精神洗禮,使抵達充滿儀式感。
對于設計師,除了尊重環(huán)境,還要傳承文化與如何保留老房子,更要聚焦于用什么手法激活資源,致敬歷史,更令民宿煥發(fā)精神,繼而重生。
無限風光在險峰,充滿交鋒的創(chuàng)意過程,最終將重點落在夯土墻上,作為保存建筑精神的老物件,它更像一支火把矗在外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首要的便是在老土墻上搭建遮蔽物,以防雨水侵蝕擴大損壞。
民居對文化的傳承,從門口持續(xù)延展,直至屋內。火把熊熊不息,做為活動空間的一樓,玻璃門窗間是夯土墻。而聯(lián)系場外與屋內的任務,則為圍繞老土墻的新建茶場獲得。
天高云淡,和風熙日,坐在茶場休閑品茗。此間視野開闊,具備觀景功能的側翼,采用現(xiàn)代鋼結構和玻璃,對沖邊上滄桑的夯土質感。躺坐其中,抬頭將山林云海一覽無余,掃視看得老墻遺跡,成就一場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對話。
這是一座現(xiàn)代建造技術下,采用夯土改造的民宿。夯土墻自外而內復活,尤其一樓,多依托新型夯土活化鄉(xiāng)土建造傳統(tǒng),既是對場地中老土墻的呼應,也為民宿注入新鮮活力。
從場地入口的夯土墻起,進入院落,閑庭信步,經素混凝土、角落出挑的鋼結構樓梯,老屋的建造語言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從舊到新,微妙過渡又巧妙融合,漸次開朗,感受到其中滲透的對傳統(tǒng)文化和場地環(huán)境的思考、把握、應對和闡釋,夯土民宿浴火之后,終于實現(xiàn)重生。
原樸質野,大象無形,老屋飽食天地精華,帶著民間的智慧,與現(xiàn)代設計碰撞火花,敲敲打打,天晴上工,下雨歇活兒,一年設計,兩年筑造,滿夠三年,夯土墻民宿始得以全面落成。
三年不長不短,說長也短。落成典禮那一天,隆重超過開工數(shù)倍,大家伙你望我,我看你,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憶往昔,人抬、背扛、肩挑、手搬的原始與艱辛,掖著淚水的眼,人快樂得不得了了。
大巧若拙,大音希聲,最好的設計,是沒有設計,有山趣、野氣和滄桑夯土墻……便勝過多少刻意的雕琢,不事痕跡的野蠻生長,無半點荒蕪之象,從屋內透過木窗望去,樹梢的葉婆娑起舞,反而意趣盎然。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夯土墻民宿,將為久染繁務的現(xiàn)代人打造一座港灣、一片凈土,與喧囂告別,與浮躁和解,與自然擁抱。天蒼蒼,野茫茫,山中云煙氤氳,銀杏為鄰,黃葉簌簌落地,悠然動容,在呼吸間,實現(xiàn)新的平衡。
注:圖片來自于網絡,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